你的AI模型值多少钱?
创业者们日夜调试参数、优化算法,把AI模型当作宝贝一样呵护。但你知道吗?没有软件著作权登记,你的模型在法律上可能一文不值。投资人问起"核心资产"时,你拿什么证明?
最近有创业者融资时被尽调团队问懵了:"模型代码有软著吗?"当场傻眼。更惨的是竞品拿着相似模型申请了软著,反过来告你侵权。技术再牛,没有法律护城河,都是给别人做嫁衣。
为什么软著比专利更适合AI模型?
专利要公开技术细节,审查周期长达2年,费用动辄数万。而软著最快1个月就能下证,不公开源代码,保护的是"表达形式"而非"技术方案"。
有个做AI绘画的团队,把模型架构和训练方法写成技术文档,连带核心代码片段一起申请软著。后来被大厂挖角时,靠这份证书多拿了30%的收购溢价。软著就是AI创业者的"出生证明"。
展开剩余56%这些坑踩一个就前功尽弃
用开源框架没改够:直接拿Stable Diffusion微调就上线?软著可能批不下来。要有至少30%的原创代码量。
员工写的代码归属不清:实习生参与模型开发?必须签《职务作品协议》,否则离职后能主张权利。
训练数据来路不明:用爬虫抓的数据训练?软著申请时会被要求说明数据来源合法性。某语音公司就因数据问题被驳回三次。
现在行动还来得及
花2000块找代理,准备:模型架构图、核心代码片段(前30页和后30页)、技术说明书。材料齐备的话,通过率超95%。
有团队更聪明:每迭代一个大版本就申请新软著。两年攒下7个证书,融资时直接甩出来,估值当场涨2000万。你的模型,值得更好的保护。
别等被抄袭了才想起维权。点击下方链接,免费获取《AI模型软著申请避坑指南》。现在登记,下周就能睡安稳觉。
发布于:北京市万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